广东人在上海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72|回复: 17

婚姻这点事(个人写作),希望大家给给意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2 15: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言
    婚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象征,自从人类出现意识的那时已经开始存在,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物质,环境和社会形态上已经出现不同的性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写好一篇婚姻辅导的文章,作者经过几年社工的学习,觉得除了在辅导理论、介入技巧方法等入手之外,也应该要探讨一下婚姻关系的本质。这样应该会帮助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婚姻困难有更清晰的的理解,从而把问题合适地定位,引导当事人在婚姻的困境中寻找出路。 因此,第一章将会是分析什么是婚姻。
第一章 婚姻是什么。
    关系作为一个社会单元,是需要社会在文化,价值观,政策,法律等整体方面配合,才有植根的土壤。从前的社会普遍对婚姻十分重视,文化上有否定离婚的取向,宗教视婚姻为神圣的,法律把离婚程序复杂化,而个人价值观方面,大多数人都会为下一代着想而维持婚姻。或许四周的氛围都着重稳重的婚姻关系,纵然很多夫妇终其一生貌合神离,彼此埋怨,但名义上仍然保持着婚姻关系,这种做法也是众说纷纭,有待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判断。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新一代的夫妇却不愿意重滔上一代的覆辙,他们会在不幸的婚姻中寻找其他出路,一直到认为无计可施时候,离婚时他们的一种选择。
现代社会越来越接纳离婚,离婚率不断攀升。在欧美等国家,离婚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五十。一半的婚姻竟然以离婚为终局,婚姻关系变得十分脆弱,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究竟现代婚姻面对什么问题?既然婚姻是一个社会单元,需要文化,政策等土壤支持,而离婚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背后肯定是存在着其形成的氛围。
社会文化观的改变
一、 离婚时选择,而非不幸

我们上一代的婚姻的确存在很多不幸,夫妻之间互不理睬,互相埋怨,已经司空见惯。我曾经观察过身边很多朋友,结果发现十居其九的都是在父母不和的家庭中成长,每一个家庭都是满载成长的泪水。我们成长的时候亲身目睹婚姻的不幸,长大以后,实在千个万个不愿意重滔覆辙。自己婚姻一旦出现困境,就不会忍受下去,想尽办法解决问题,到无计可施的时候,离婚会较容易成一种选择。所谓选择,是主动寻求的意思,而不幸是被动承受的结果。离婚成为选择的途径,换言之,人们相信它是解决婚姻难题的出路,比留住不如意的婚姻好。社会不断改变,离婚渐渐成为解决婚姻问题的出路。

二、何必为不幸福的婚姻付出代价?
有调查表明,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婚前男女希望婚姻中能相互帮助,支持以及鼓励,满足情感和性方面的需求,他们相信这样的人生会幸福快乐。
相对,少于百分之三十的年轻人视婚姻为人生必经的阶段,甚至少于百分之十的年轻人视为了生儿育女而结婚,这些都说明,年轻一代不再视婚姻为人生必然的选择,更遑论为了传宗接代而结婚。婚姻只是其中一个通向幸福的选择。既然如此,寻求幸福既可以选择单身,也可以选择发展事业,这种取向的深远影响,是人们不会说服自己为不幸福的婚姻付上代价。同时,越来越少人愿意为缔造幸福婚姻付上数以十年的心血,也不会愿意在踏入幸福阶段之前忍受不幸。
目前的现象时,大多数人为了寻求幸福而进入婚姻,但在得到这些期望中的幸福前,却不愿意花心血,花时间去学习成长,也不愿意学习付出与牺牲。成功背后的辛酸有谁知?要写好一篇文章尚且花上无数精力,何况要经营幸福的婚姻呢?
结婚的一刻并不表示幸福骤然降临,只是学习达成幸福的开始,但有多少人愿意为此付出代价?西方国家的离婚率告诉我们,有一半人中途离场,另外一半人留在婚姻中也未必得到幸福,有的抱着放弃的态度,有的与配偶貌合神离。能够跑完整段婚姻旅程而得到幸福的,比当初一开始开步的少了一大部分。现代人对婚姻的期望常常与行动不一致,一方面对婚姻期望很高,一方面又不愿意付出。
三、男女角色的转换
传统 社会的男女角色慢慢转换,女性经济地位提高,男性专权的局面渐渐消失,权利的再分配的而且确另夫妻关系出现争权的情况:谁做主,谁跟从谁?大家各持己见,又未能建立解决分歧的有效模式,无数夫妻陷入无尽的争执中。
纵然现代男女地位比以前平等多了,但我们下意识还残余男女不平等的思想。很浅显的例子,同样夫妻二人都是外出工作,妻子却始终是照顾家庭和孩子的角色,而丈夫下班回家则有休息的权利,又或者是夫妻两人都有发展事业的机会,但为了家庭,往往是妻子一方放弃发展;丈夫一周中五个晚上外出应酬,没有人会责怪他,甚至可能会欣赏他事业心强,有上进心,但是妻子若是相同行径,则会受到各方谴责。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要多一点肯定付出更多的一方,也要多一份由衷的感激。
但是,据观察,目前两性互动的趋势,有时会各走极端,一中是强调男女平等,无止境的追求公道,结果夫妻双方变得斤斤计较。另一端是深畏男女平等的冲击,勤勉女性保持传统美德,不怕付出,不怕辛苦,不怕牺牲。但是到头来一切所付出的的和牺牲的却未必得到肯定。而长久无私付出的一方,渐渐失去了自我,或连谋生的技能也失去了,很多妇女甚至遭到丈夫遗弃,最后惨淡收场。
社会不断进步,女性地位渐渐提高,两性趋向平等时,夫妇更加需学习解决分歧的有效模式,更需要包容异己的能力。才能维持稳定的婚姻关系。
四、个人品格修养
是否爱一个人,与个人品格和修养有密切关系。上面提及的幸福背后需要学习爱与付出,这个与个人修养极有关系,试想一下,一个心胸吓着,斤斤计较的人,纵然有优秀的沟通技巧,也很难包容与自己不同意见和价值观的配偶。包容是人格的操练,是个人的修养。
目前的社会,处处讲究成就,表现和效率。,很容易忽视了漫长的人格培养。记得一个牧师曾经说过: 在这个事实讲求快速的社会里,能够有一个整年的成长课程实在难能可贵。 在大都市里,我们重视效率,为了效率,可以牺牲个人的种种需求,最明显的是牺牲成长所需要的时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代的父母已经没有耐性等待,他们期望三年级的孩子懂得四年级的课程。商人看好这种心态,电视广告不断标榜孩子吃了某种牌子的奶粉会快人一步,四岁就会二年级的题目,我们对效率的要求似乎已经到了非人性的地步。
推而广之,复期期望有一些简单而且奏效的沟通技巧,帮助他们尽快解决问题。但是很多时候,关键补单是什么沟通技巧,而是个人品格的修为;在追求速度之余,有多少人愿意为修养人格上花时间心力?
五、否定痛苦的意义
短时的眼光,令我们着眼于眼前的得失成败。新闻报道每年都报道学生升学的结果,实在令人惨不忍睹。小小年纪的学生因为未能排到如意的学校哭得死去活来,像是世界末日一般,身边的家长同样怀着悲伤的心情,对孩子的前途抱着绝望的态度。有时候,真的难以想象年纪轻轻的孩子经历的成败就此决定一生的命运,一次的考试结果就等于他的人生价值?无怪乎每年有众多因为考试压力而跳楼自杀的年轻学生。每当看到这些新闻,难免痛彻心扉。所谓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年轻学子举着眼下的成败得失,岂非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态?
很多人就是着眼于即时的幸福快乐、成败得失,而漠视人生痛苦背后的意思,成长是由痛苦而来,虽然我们不是自虐狂,要寻找痛苦,但这句话背后的重要意义是,有些痛苦是无可避免的,能够承受痛苦的人才能经历成长的喜悦。
婚姻关系需要经过六个阶段,分别是蜜月期、期待期、权利挣扎期、七年之痒期、复合期以及接纳期。最后才能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在漫长的婚姻旅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挣扎,痛苦和泪水自不能免,能够勇敢地面对这些痛苦的夫妇,才会获得成长的智慧和喜悦。
六、否定传统婚姻的意义
传统婚姻的意义逐渐褪色,年轻一代不再是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些过往只在夫妇关系中专享的事情,也起着根本的变化,其中两项影响十分深远。一是夫妻关系与父母关系分割,二是性爱不再是婚姻关系中所专享。
从前的复期为了下一代,常常甘于忍受痛苦的婚姻,但这一代的父母,已经渐渐认为夫妻关系与父母关系可以分割开来。很多社工机构开展家庭辅导和调解服务,目的就是为了孩子的福祉着想,共同履行父母的天职,但是,从很多例子中可看到,很多父母都会说,就算是离婚,我仍然会做一个尽责的父母。似乎孩子的幸福渐渐不再是考虑离婚的障碍。
另外,传统上婚姻是满足性爱愉悦的主要途径,但是这个婚姻专利也都土崩瓦解。年轻一代大部分不会抗拒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也逐步增多,尤其是丈夫引发的婚外情,纵然有一些自称对婚姻态度保守的人,也难以维持对婚姻关系的忠诚,这除了涉及个人的道德取向外,也反映社会的大气候。娱乐节目,电影电视镜头前的性爱都发生在婚姻之外,这些婚外的性爱关系是浪漫的,激情的,而同时,婚姻之内的性关系是沉闷的,乏味的,相信这种气氛或多或少助长了婚外性行为。(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7-22 15: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律与政策对婚姻关系的冲击

一、法律改革令离婚变得简单容易

根据中国关于离婚法律的一些条文,中国原来的离婚法律是相当复杂的,某种程度上使打算离婚的人士止步。然而时间和文化的进步,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强烈,为减低离婚的障碍,比如分居年期已经较以前缩短了,只要彼此同意离婚,是否同居都已经不是问题,若一方不同意,分居的年期也有五年缩短到两年,另外一方就可以提出申请离婚。引用香港的法律来说明,目前香港申请离婚的理由有很多,主要有:

1、配偶通奸;

2、配偶表现不合理的行为

3、申请离婚者被配偶抛弃一年或以上

4、彼此同意分居一年,然后申请离婚

5、纵然配偶不同意,分居满两年另一方也可以申请离婚。

    这方面的理由,很容易被人认为使人更加容易踏上离婚的旅程,毕竟如此,法律还是法律。以香港为例,香港是想走向“无错”离婚以及“清晰离异”。所谓的无错离婚是不以法律确定夫妻在离婚过程中谁是谁非,这种做法,其实在五六十年代的英美已经开始流行,意思是把婚姻作为一种合作关系,而不是一种一体或盟约关系,在不能合作的情况下,无所谓对错,夫妇以文明的方式解除婚姻合作合约,这种做法与传统视婚姻为夫妻二人组合,一生一世永不分离的观念有很大的差别。

另外,法律所要求的清晰离异,也在1984年的英国法律改革时开始采用。这个概念认为夫妇双方是完全独立的经济个体,传统认为有经济能力的一方扔需要在离异后照顾经济能力有限的一方,这个一般是指女性,但是在清晰离异的指引下,夫妇在法律许可下离异的那一刻,谁也不再有义务照顾谁,婚姻关系和经济关系弄得清清楚楚,从此成为陌路人,互不相欠。

这些法律上的改革反应了社会的趋势,就是要把障碍离婚的石头搬开,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些改革其实是在鼓励离婚。姑且认为这个是一个社会趋势,但是,实际上,今日要在法律上离婚的确比以前更加方便,快捷。

二、政策缺乏家庭导向理念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现代社会中,各种雇员的超时工作是十分严重的,特别是越发达的城市和城镇,这个不仅仅影响家庭生活,更加隐藏了危机。有机构发表的婚外情调查报告显示,有大概百分之七十以上涉及婚外情的人工作时间都是属于不稳定,而作者认为,很多涉及婚外情的人大多是在工作相关的环境中发展出恋情,例如公司同事,经常与他们交谈多了,不自觉地恋上了对方,最后不能自拔。或者是经常出差公干的人士,例如香港与台湾的人士常年往返于大陆公干,结果在国内包二奶。这些都反映了什么问题呢? 过长的工作时间减少了与家人共聚的机会,再加上什么资源增殖的要求,很多人都感到吃不消,需要慰藉,分担与陪伴,工作环境中的同事和所遇见的人很自然成为发展婚外情的对象。一个个家庭背后的悲剧,是不为人设想的政策。

此外因政策与工作失误所造成的负资产,破产,另无数婚姻与家庭瓦解。夫妻双方辛苦挣来的钱付诸东流,最后彼此埋怨,严重者又是以离婚剧终,又或者是因为丈夫长期失业,妻子不断的唠叨,家无宁日,家嘈屋闭,有些更加会做出自毁的行为。我所接触到的很多朋友中,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十个,二十个甚至是百个,又怎么会是个别家庭的问题呢? 我所听见的是政策错误所导致的恶果。

关系互动所引来的张力

夫妻的沟通模式中在影响婚姻的持久与稳定,如果夫妻沟通出现批评、蔑视、不肯承认责任而诸多辩解、筑起围墙和拒绝沟通,婚姻便会亮出红灯。太多的负面话语令人难以消化,夫妻关系很容易会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

很多的婚姻辅导,教授讲座都教导夫妻双方要正面沟通,多肯定和赞美,但是为何无数夫妻还是不能自制的批评和蔑视对方?除了个人修养之外,我相信还是有社会的压力的。一般来说,孩子放假或者夫妻一方放假的时候,夫妻关系会比较和谐。但是回归之后,又是另外一方景象。生活压力所逼,甚至让我们过着非人的生活,长久缺乏安静与休息的空间,令人烦躁,伤害的话语便会脱口而出。因此,夫妻二人关系的互动模式,反映了背后整体的生活压力。

另外,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表达的模式,或多或少受到别人互动模式的影响。如果我们在工作环境中尊严受到严重践踏,回家后很容易的,下意识的会把这种遭遇投射在家里人身上,这个事类似一种平衡仿效的过程。在这个发达的社会,人的尊严会经常遭到践踏,人们长久生活在这种氛围下,会不知不觉的受到负面的影响。

婚姻辅导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把问题个人化

      记得一次电视节目中,对象时一位心理专家,问他如何辅导受到禽流感影响的人,他说:我会对他们说,开心也是过,不开心也是过,何不选择开心做人。 这么一听来,是一句勤勉的话,但是经过细细分析后,发觉这句话应该值得我们好好反省.

这句话的意思,基本含义似乎是指当事人可以选择开心与不开心,既然可以选择开心,那么是否暗示了当事人目前的不开心也是选择而来?把开心与不开心还远至个人选择的层面,那么,那些面对厄运而力不从心的人,就会承受双倍的痛苦。第一种痛苦是面对厄运的煎熬,第二重痛苦是被职责选择不当的态度---不开心---来面对厄运。究竟当事人的不开心状态是选择而来还是厄运必然的后果?若是他们的选择,当然要为所选择的承受结果,但若这是厄运的自然结果,那么他们所需要的是工作者的同情与体谅。

有一次,我在公交车站等车,看见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一个已经是十三四岁的孩子,另外一个还是婴儿车的孩子,那个婴儿开始只是好奇的看周围的东西,很安静,但是大孩子不断顽皮的骚扰他,直到孩子大哭起来,旁边的妈妈被哭声弄得不耐烦,并蹲下来叫孩子闭嘴,并说大声嘈杂,扰人,大孩子自然得意的笑起来。这个让我领悟到无辜受害的人得不到公平的对待,还要因为受苦所发出的呼声而受惩罚。工作者对那些受苦的案主的呼声是同情,还是只是草草的解决他们的问题,然后叫他们闭嘴,简单地把问题的核心还原与当事人选择开心与不开心的态度?

其实选择开心与不开心的一句话本身并无不妥,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听清楚受苦者的心声,安抚他们的怨气,恰当地把问题定位--是个人责任,还是坏境对他们不公道。不能把问题一致还原到个人的选择层次上。

二、 在中立的原则下保持立场

在反思整个社会文化,政策对婚姻所造成的冲击时,我们期望不要把问题个人化,以致怪罪于受害者。同时,在处理夫妇二人关系时,也要提防男女不公平的现象。

有些社工或者辅导员在处理妻子投诉丈夫不参与教导孩子时会对妻子说: 既然你丈夫对孩子不加理会,你就要更加努力。 妻子会说:对我不公平,为什么他可以坐视不理,我就要身兼父职?  社工就会反驳:难道为了公平,你们两个也不理会孩子吗?   妻子含泪无言而对,但是内心是忿忿不平的。不错,孩子总需要父母照顾。既然无法令父亲参与,那么,向母亲施加一点压力,让她为孩子附上更大的责任。然而,那位母亲的确感觉到不公平,却好像不能反驳社工的大道理。在顾及公义的原则下,如果我们这样问:事实上你比你丈夫在照顾孩子方面付出更多,什么令你愿意这样做?  那位母亲很有可能会回答:因为我爱孩子。 这时,我们的提问肯定了这位母亲的付出,而事实上也的确是她照顾孩子多一点。社工介入的一条准则就是不批判和保持中立。纵使真的不公平,但是那位母亲因为爱也甘愿付出。这样,她至少得到我们的肯定而非谴责。

还有一些例子,社工或工作人员也可能表达了对弱势一方的谴责,比如家暴,丈夫因为脾气暴躁而殴打妻子,工作者可能会问妻子:当时你说了什么激起了他的情绪? 似乎是把虐打的责任推给了妻子。但是如果工作者问: 他动手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们的对话是怎样的?  就能帮助工作者了解当时的情况,却不含谴责。而对丈夫则可以问:什么令你选择动手来宣泄你的情绪? 而非: 什么令你激动至动手? 前者是需要丈夫为他殴打的行为负上责任,而后者则把殴打的责任推给别人。

家庭,婚姻工作的过程特别要强调工作者的中立,怕出现偏帮的情况。但是有时没有立场也是立场,在大是大非的情况下,工作者要谅解和尊重双方,但亦不得不表达立场。这并非把工作者的价值强加在当事人身上,而是反映在整个个案的介入过程中。

三、 引导当事人反思婚姻观

社会工作者十分尊重当事人的案主自决,因为当事人比任何旁人都清楚了解自己的需要,他们才是自己的专家。这个是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样对当事人是一份由衷的信任。然而,自决走向极端时,就表示工作者坐视不理,态度冷漠。我们既要尊重当事人的自决,又不至于袖手旁观,十分难取得平衡。

我们既反省了社会文化,法律,政策对婚姻的影响,或许可以多做一些,就是当事人未经周详思考而妄下离婚决定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帮助他们深入反省自己的婚姻观,以及形成的原因,当事人的婚姻观究竟是不假思索地受大社会环境影响,还是经过深思熟虑?有一些同工因为坚守案主自决这个原则,在求助者决定离婚时,他们便会协助当事人“顺利”离婚,包括说服不愿意接受离婚的一方接受现实,鼓励他们在减少伤害的大原则下办妥离婚手续等。虽然离婚办妥了,但是千丝万缕的情节未解开,即使是提出离婚的一方,时候也可能是十分后悔。当然,如果一意孤行,工作者也无计可施。但是,根据观察得来的经验,很多求助者都是在挣扎徘徊时而寻求帮助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离婚是否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而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帮助他们认识和反省他们自己的婚姻观,过程或许是反反复复,但是总比匆匆顺应当事人的意向---美其名为自决---但是事后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考虑清楚更合适。



没错,我们最终也要尊重当事人的决定,但在他们思考决定的过程中,工作者可以帮助加入一些反思的元素,尤其是婚姻价值观,让他们三思而后行,以免将来后悔。

    四、不怕面对当事人的痛苦

面对痛苦是困难的,有时工作者因为太害怕面对痛苦,会有意无意间回避,甚至着急的用一些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有时候工作者想案主提供意见,工作者认为简单的方法,但是案主未必听从,工作者便会觉得案主顽固,甚至暗地认为他们自讨苦吃。我们要明白婚姻关系的千丝万缕,欲理还乱,并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尽。我们除了要常常虚怀的进入案主的世界,明白他们所谓固执的苦衷外,还要建立面对痛苦的勇气,工作者能体会痛苦所带来的成长,才能对暂时在痛苦中不能自拔的案主传达盼望。

五、婚姻辅导设计人格修养

一段不愉快的婚姻,表面看来多是沟通技巧出现问题,工作者会引导他们多用正面的沟通方式。但为什么通常在工作室中学会了,回到现实生活中又会重蹈覆辙呢? 原来夫妻互相攻击的背后,可能反映了他们性格的阴暗面。妻子一句: 老板谁都不开除,就开除你,你真没出息。 似乎技巧上是犯了指责的毛病,工作者或许引导她用温柔的语言说:我很担心家里的经济。效果会不错。然而回到家中,妻子遇到别的事情又说:陈太太的丈夫比你有用,你跟人家同时出道,他已经升为经理了,而你竟加入了失业大军中。 工作者又再引导妻子换句温和的句子来减低伤害:我不能接受人家的际遇比我们好,内心总是酸溜溜的。 然而这是否单纯是沟通的问题,还是映照出妻子心里的阴暗面---瞧不起丈夫?这里涉及的是案主人格的修养。

婚姻关系是我们表达真我的场所,由于太天真,好的坏的都表露无遗,工作者若与当事人建立了信任与接纳的关系后,对他们多一点提醒,或许能帮助他们更加认识自己。

当然这不是说以专家身份道出他们的问题,工作者带着接纳,体恤与谦虚的胸怀,把自己所观察的,内心所领受的温和地表达出来,才可以帮助案主更加认识自己,面对自己,尤其是阴暗的一面。案主在安全的氛围内真实认识自己,才知道成长的方向。(第一章.完)

评分

参与人数 1游戏币 +220 收起 理由
小坤坤^-^ + 2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2 19: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笔,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3 00: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文吗   几滴汗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3 08: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不过我无睇,纯粹过来打酱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11: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坤坤^-^ 发表于 2014-7-22 07:13 PM
好文笔,赞一个……

谢谢,会继续更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11: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论文,纯粹是写着玩。。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11: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持理论
  婚姻辅导作为一个社工支构,最为一种专业,是需要有理论支持的。理论跟实务是永远分不开的,虽然我没有实务过,但是经过对理论的研究和文献的查找,我相信,如果需要实务起来,也就顺手拈来了。
  婚姻辅导理论
  有关婚姻家庭关系的理论,比较普遍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心理分析理论的婚姻治疗
  理论基础:主要是根据奥地利心理学家Freud 的心理分析理论发展而来的,这个理论认为个人的意识与潜意识的思想与感情不断挣扎,而这些挣扎也大大受制于童年的成长经验,这理念与跨代遗传的理论相近,因此,某些文献中的分类,也会把跨代遗传的治疗模式纳入其中。
  婚姻是两个个体的交往与互动,工作者不单单观察夫妇在意识层面的交往,也关注他们潜意识的彼此投射,通过聆听,探索夫妇两人的成长历史。工作者会帮助夫妇两人意识自己也不自知的互动循环和交往模式,促使他们避免投射,更直接沟通。
  波文(bowen)的家庭系统婚姻治疗
  这个理论是根据美国家庭治疗师波文的家庭系统理论发展而来的。最初这个理论应用于一些有精神分裂患者的家庭,后来慢慢应用于治疗婚姻问题的个案。理论特别强调人类的情感系统,由此而发展出了八个主要概念,分别是:1. 个人独立自主的程度  2.家庭成员的三角关系 3.核心家庭的情感交往过程 4.家庭的投射过程 5. 兄弟姐妹的位置 6.跨代传达过程 7. 情感拒绝 8. 大社会的情感过程。各大理论就不一一展开详细分析了,工作者主要增进夫妇了解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提升二人独立自主的程度,让他们以成熟的方式交往。
  体验式的婚姻治疗
  美国社工Satir 以及家庭治疗师Whitaker 是主要代表人物,而今年来在香港较流行的情绪取向婚姻治疗也纳入其中。这类治疗主要由社工引导,协助案主在治疗过程中,与配偶体验新的沟通模式,夫妻双方从而以更加真诚和表里一致的方式交往。
一般来说,这个学派认为由于内心的创伤和表达的问题,夫妻真诚和脆弱的真我无法显现。工作者是建立安全的环境,令受助夫妇放开地接触内在脆弱的自我,然后用城市,人性以及直接的方法向配偶表达。如是者,夫妇双人有了新体验,并有能力把这些新体验带回现实的生活处境。(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4 12: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不回对不起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4: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更新:
  结构模式婚姻治疗
  这个模式的理论基础由阿根廷人,后来到美国发展的家庭治疗师Minuchin 和同事一起创造的,顾名思义,结构治疗特别注重家庭的结构。在健康的情况下,家庭结构会随着时间而不断重整,在重整的过程中,家庭要维持发展的连贯性,也要支持家庭成员的成长。
  工作者以积极,主动的介入,解决因为结构而产生的婚姻问题。比如孩子过分介入父母的关系中,夫妇不能直接沟通,就需要重整结构了。使孩子不能过分逾越夫妇的界限,夫妇重新直接沟通,重拾父母的权威,合力管教孩子,由此改善夫妇的关系。
  策略模式的婚姻治疗
  这个理论是由美国,意大利等社工机构创立的。这个模式特别注重沟通与语言的运用。有问题的家庭期初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往往会掉进更深的更难解决的恶性循环,治疗的目标是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不再受束缚,让双方的关系出现更多可能。比如,父母为了解决孩子的学业成绩问题,往往不能自已的争执,后果更加严重,工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拆解这个循环,让夫妇可以用另类的方法交往。
  这个模式引申出来,还有寻解治疗方式,这个方法希望以最快的,最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不大着重什么成长历史,童年创伤等。工作者注重的是案主目前的问题,焦点不同,寻求的出路也不同,又特别强调当事人的成功经验,让他们知道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比如,夫妇之间不合,是因为被问题所困扰,却忽略了偶然合拍的时候,工作者这时更加会引导他们双方明白,他们也有合得来的经验,把这方面的能力凸显出来,以他们自己的方法和能力帮助自己。
  当然还有很多种其他的模式比如叙事式和认知行为模式等等。然而,什么才是理想的关系模式?这个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曾经接触过一个案例,一位治疗师帮助患上抑郁症的少女,他的诊断为这位少女的抑郁症是因为父母需要这位少女来维持夫妻关系,父母为了共同照顾患病的女儿,唯有携手合作,暂且不理会二人间的分歧,女儿下意识地知道父母关系不和,于是不自觉地患上了情绪病。治疗师最后帮助少女脱离了父母的牵制,抑郁症也随之痊愈。康复后,父母陷入了无尽的争执,治疗师似乎把痛苦由一方转移到了令一方。而治疗师认为这个是成功的个案,因为这个家庭的表象问题解决了,至于父母之间的痛苦,则是另外一个问题。看到这个案例,我不禁反问,治疗的目的是否达到? 问题是解决了,还是转移了?
  上述案例看起来是成功的,但是,什么是成功? 我们希望当事人从治疗的经验中体会到什么?我不断反思和总结,最后明白到,不论是什么治疗模式,都是希望当事人从治疗中得到以下的得益或者体会:
  包容异己的能力,尤其是夫妻关系,由两个不同的人组成,能够包容异己,是爱的表达。
  不论任何理论,最终也离不开家人的彼此相爱,爱的力量远远胜过控制与权力。
  当事人因为治疗如同能更加真诚面对自己,面对别人,更能接纳自己与别人的软弱,多一份虚怀,少一分自傲。
  肯定每段人生经历的正面意义,而不单以解决问题为取向,甚至否定在问题出现期间的人生片段。
  一个成长的人,不但关注自身的需要,也要懂得怜悯与关怀家人的遭遇,但彼此关怀不是情感操控的结果,而是发自各家庭成员内在的恻隐心。
  在家庭的互动关系中,个别成员有成长空间,不受控制。
  家庭成员既有清晰以及协调的分工,同时亦灵活调配工作与应对危机。
  经一事,长一智,当事人经历眼前的困难后,日后更有能力解决问题。
  每个家庭成员的价值都一样重要,不会因为救了孩子而零父母痛苦,不会因为重建父母关系和权威而牺牲孩子等等。家庭成员在顾及彼此利益的情况下寻找出路。(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本网站由上海海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免费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手机版|Archiver|沪ICP备09046996号-6|广东人在上海

GMT+8, 2024-4-23 10:35 PM , Processed in 0.44505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